top of page
遗失的现代主义,奇特的历史事件

狄思奇

2024年03月22日

2023 年 11 月 11 日至 2024 年 2 月 25 日,UCCA 与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携手,于北京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压轴呈现“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本次展览从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的珍藏中精心挑选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保罗·克利(1879-1940)、亨利·马蒂斯(1869-1954)、阿尔伯托·贾科梅蒂(1901-1966)、保罗·塞尚(1839-1906)、乔治·布拉克(1882-1963)6 位 20 世纪现代艺术巨匠的近百件代表性作品,以时间为序,通过对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及多种抽象表现形式的呈现,追溯20世纪欧洲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此次展览不仅是对现代主义精神的回溯,更是一次在倦怠社会中独自漫步的艺术体验。



叛逆,现代主义的革命基因

“现代主义所包括的内容不只是艺术与文学。如今它几乎包括了我们文化中一切真正有活力的东西。现代主义的出现也许是奇特的历史事件”。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准确的概括了现代主义的某种本质。如同历史发展地某种蝴蝶效应,现代主义的出现离不开现代性的发展,那么,什么是现代性呢?


现代性是对英文 Modernity 的翻译,即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呈现出的某种“新特征”或“新性质”。比如对于传统的固定秩序的反叛意识,如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所言:“现代性的本质是青年造反运动”。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现代主义作为一股文艺思潮在西方国家流行开来,辐射至文学、绘画、音乐、诗歌、建筑等诸多领域。


在艺术风格上,现代主义与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有着显著的区别:现实主义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展现现实,而现代主义则更注重个人的心理体验及其自我表达。现代主义的内容庞杂,难以用简单的概括去定义。卡林内斯库(Matei Călinescu)认为,现代主义是艺术中各种革新和反传统新趋势的集合,这种革新和反传统旨在使艺术跟上时代的变化,获得现代性。因此,现代主义不仅是现代性的文化标志,更是现代性的集中体现,既包括对现代的肯定,又包含对现代的怀疑和反思。由此,现代主义以它独有的,作为一股新的时代精神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现代主义精神,它深深根植于启蒙主义哲学的土壤之中,在践行康德“要有勇气运用人的理性”以及坚持进步思想的信念下,悄然地化作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它以彻底的怀疑主义精神为先导,对那些传统禁锢的观念发出着肆虐的嘲笑,它推崇着理性思考,追求着自由与解放。现代主义精神从其核心而言是对传统的彻底怀疑,这种彻底的怀疑主义精神并非消极的否定,而是一种积极的、批判性的思考方式。


它使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用“奥卡姆剃刀”将那些冗长的教条主义一一去除,以理性的眼光去重估传统观念、价值观和制度的合理性。通过这种怀疑,我们得以摆脱盲目的信仰和惯性思维,为思想的解放和创新铺平道路。其次,现代主义精神强调一种先锋性的反抗精神,既是对大他者的公然反驳,也是对主流观念的不断质询,破除绝对权力的意义。


这种反抗精神形成了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让我们敢于直面现实的苍白,不断地寻求问题求解,从而实现理想的总体建构。再次,从现代主义精神唯理主义的视角出发,理性既是启蒙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现代主义精神的核心。它要求我们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去认识世界,以科学的方法去探究真理,我们既是白日下走向街头抵抗威权的革命者,也是深夜中密涅瓦的猫头鹰。


现代主义是强调自我本真性的,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认为,现代主义和魔鬼打交道,它强调自我,而冲击资本主义的秩序,从这个视角而言,现代主义“对现代社会具有颠覆性”。可以说,现代主义精神是激情的,是批判的,是上帝死了,是一种荷尔蒙般的摧毁性冲动,是为易卜生《玩偶之家》一剧掀起的为平等而战的斗争,是生之厌倦,是萨丹纳帕路斯之死。不管是毕加索的绘画、德彪西的音乐还是艾略特的诗所描述的那个满目疮痍、土地干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的“荒原”,荒原中的人精神恍惚、暮气沉沉。它是对帝国、战争、屠杀的反思,是隐伏于人性欲望深处的呐喊。现代主义精神,它是时代的英雄——也是反叛者,现代主义,带着它纯粹的理想,等待着属于它的“戈多”们。


如此而言,现代主义精神,遥远的守望者。



从塞尚,毕加索到保罗·克利,
流动的现代性

“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波德莱尔


从现代性走出的现代主义犹如一股清流,它摒弃了传统的束缚,以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塑造了大众对于艺术的认知。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波德莱尔(Charles-Pierre Baudelaire)阐述了他的现代性概念。在他看来“现代性”一词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指称,它更意味着一种态度,即对新奇事物的尊重,破除既存传统的要求。现代艺术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在的尝试,因为正是通过艺术家的作品,理想和稍纵即逝的事物走到了一起。


本次 UCCA,展示了6位艺术巨匠近百件艺术作品以及他们创作历程与思想演变的呈现,以“漫步”为引,感受现代主义的多元性与变革。展览以时间为序,追溯20世纪欧洲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时间的顺序可以用来展现艺术作品之间、创作它们的艺术家之间的影响,也引导观者去思考历史与文化传统对艺术创作的塑造。展览整体以编年史的形式展开了对现代主义这股潮流的回溯在这股潮流中,塞尚、毕加索、布拉克、马蒂斯、保罗·克利和贾科梅蒂等艺术家,以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成为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


“现代主义漫步”以现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性人物,公认对马蒂斯、毕加索和贾科梅蒂产生重要影响的保罗·塞尚的作品为开篇,作品整体展现了从印象派向后印象派的转变。塞尚向艺术重新发问,提出了“第二自然”的观点,即艺术是和自然一样自在自足的平行体,可以并行交错,艺术可以代表自然,影响着后续二十世纪艺术的发展。


本次展出了塞尚在较早时期,分别于 1885 和 1890 年左右为其妻子创作的肖像画,在 1885 年,艺术家保罗·塞尚为伴侣奥尔唐斯·菲凯创作肖像——塞尚由于工作效率的低下使他几乎接不到任何肖像画的委托,所以他的肖像作品多以描绘亲密的熟人为主。这一年创作的《塞尚夫人肖像》就展现了这位御用模特几十回久坐中难捱的一瞬,画中夫人的神情的,成为塞尚作品中的经典范例。


同时,在这一年中,另一位天才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选择了戏剧角色和旅行作为创作的主题,本次展出的作品《坐着的丑角》绘制于 1905 年初(推测),成为毕加索“粉红时期”的开端。毕加索作为立体主义的代表,他的作品如《亚威农少女》将不同的视角和形象融合在一幅画中,打破了传统绘画的透视和构图规则。这种创新的表现手法,使得观众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艺术。


布拉克在绘画技法上做出了极大的创新,比如将沙子掺入颜料中,混合后塑造不同的肌理效果。1912 年,他试图通过一系列拼贴而成的抽象图形来强化画面效果,开始将这种不起眼的材料融入进“建筑性绘画”的创作之中。也是在这一年前后开始,布拉克和毕加索开始探索“合成立体主义”风格。本次展出了布拉克创作于 1914 年的《烟斗静物(南方日报)》,在这幅画中延续了他与毕加索自 1912 年前后开始探索的合成立体主义风格,通过叠层和添加元素来填充画面空间。


在 20 世纪早期先锋艺术探索中,马蒂斯作为野兽派的创始人,此次展出了他的 10 件作品,内容涵盖了其聚焦于人体研究的雕塑和炭笔作品,到具有地中海风情、室内风景画,直至其艺术生涯中后期,对形式与色彩的结合展开探索的剪纸作品,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马蒂斯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和表现方式,将形式简化到了最基本的元素,强调色彩和线条的表现力,为现代主义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保罗·克利和贾科梅蒂的作品则进一步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


保罗·克利的作品充满了幻想和神秘,他将不同的形象和元素进行巧妙的组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本次展出的30余件代表作品则是迄今为止克利在中国最全面的展示,时间从一战期间至其逝世前时期的作品中,从受立体主义影响的抽象风景,以及克利在包豪斯任教时所受到的影响,还有人物形象怪诞的《孩童游戏》(1939)——这幅作品流露出的轻松愉快似乎是对其创作前十年的政治暴力和早期冲突黑暗的一种反击,还有克利的音乐绘画也如同悦动的音符般横跳在展厅当中。


贾科梅蒂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形成其独特的雕塑风格,他将人物和物体进行了抽象和简化,以表达出一种内心的孤独和疏离感。这些瘦长干瘪的人表达了欧洲思想界对二战后人类生存的疑虑与孤独感以及对现代性的某种弊端的反思。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不仅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本次展出的作品皆来自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的珍藏,博古睿美术馆的创建与命名则源于欧洲著名收藏家海因兹·博古睿(1914-2007)。博古睿与毕加索等同时代的重要艺术家们私交甚笃,收藏了众多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和发展,是艺术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毕加索、马蒂斯、保罗·克利和贾科梅蒂等艺术家,以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同时,他们作品中所代表的现代主义精神以及那段现代性历史则在当下时代有着独特的意义。



漫步,在行与思中找寻时代精神

“我散步去啦” ——马丁·瓦尔泽


现代主义漫步,这个词汇充满了诗意和深度。使人不禁想起了艺术、文化和历史的交融,仿佛正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漫步”,也不禁令人想起如今大火的 “city walk”,其实 “city walk” 并非新生事物,这一概念最早诞生于十九世纪的法国。法语 “flâneur” 与其意思大致相同,因为带有某种哲思意味,没有直译的形式,只能将之描述为一种形象,波德莱尔将这种形象建立了诗性的表达,他说“对于浪荡的人来说,最幸福的事就是混在人群中,随波逐流,同时审视着成千上百个飘荡的灵魂,在巨大的城市里游荡。”有趣的是,漫步哲学的流行也恰恰是现代性以及现代主义发展所推动下的产物。


“现代性”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初露雏形,在当时发达的商业环境下诞生了一批 “flâneur”,他们在行走间观察城市,并体悟由此带来的哲思;如今,“citywalk” 在网络与现实中成为潮流,它的内涵与遥远的 “flâneur” 碰撞,迸发出的联系让我们思考在城市间漫步的意义。


试想着本雅明笔下的“城市漫游者”,看似不知道走向何方,没有目的地,似乎处于某个地方,但又置身事外,以哲学的精神来观察眼前的一切。其实,真正的核心是,在加速时代的发展下,在一切以发展 为导向导致的“内卷化”和我们停不下来的步伐,以及个体如何处理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的问题时,漫步的意义是让我们适当的放慢步伐,在行走中找回“思”的力量,漫步即哲思。苏格拉底在散步中完成了他的哲学,并且在散步中完成了对“哲学家”的定义。


漫步的意义,对于现代都市人群来说,表面上是一种暂停快节奏的生活、寻求“身边的美好”的方式,实际上反映着人们对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消失的附近”心有戚戚,试图在行走中寻找内心与外部世界的连接,寻找真实世界的过程。


同时,结合展览本身,我们漫步在现代主义艺术的长廊里,现代主义,正是强调个体的本真性,真实的是,要做你自己,强调的是一个“大写”的我,没有什麽可以定义你,出了你自己。而漫步,是重建思的力量,思想与自我本真性的缺失恰恰是当代全球化社会下从个体到集体的精神性危机,展览的本身在搭建着艺术、文化和历史的时光交融中,悄然地形成了隐秘而又含蓄的时代“寓言”。


现代主义艺术在主题上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艺术家们通过对社会现象、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等主题的描绘和探讨,表达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他们试图通过艺术的力量,唤起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总的来说,现代主义艺术是一种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表现形式的艺术流派。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式去理解和感受世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和反思现实社会的有力工具。


而在如今充斥着“同质化”和“绩效化”的晚期现代性社会中,现代主义那批判的,先锋的,自我的,早已是旧时的梦,一段尘封的历史,现代主义的精神早已遗失。在如今的展览呈现出集体性的“同质”和乏味的当下,当我们驻足在“现代主义漫步”展览中那些大师作品的面前,看着他们曾经在时代里留下的笔触,那个离经叛道的现代主义精神,或许依旧可以为当下时代注下一剂强心剂。




◾️ 撰文 / 狄思奇

Related 相关
遗失的现代主义,奇特的历史事件
重新回到时间之中
bottom of page